新京报快评:防范“人脸识别”风险,也应有“减法”思维
但是人脸识别,仅有做“加法”的新京险也思维是不够的。此案中,报快当事储户自身的评防疏忽是重要原因,所以一审败诉。范风但不妨假设,减法如果不法分子是人脸识别以其拥有的技术直接破解了银行的“人脸识别”系统,又当如何?新京险也
如果出于防患于未然,银行方面除了做“加法”从正面提高技术之外,报快还应有“减法”思维,评防包括对“人脸识别”技术抱以更加谦抑的范风态度,对其使用采取更谨慎原则,减法至少不以其为唯一验证方式,人脸识别以使遭遇意外攻击时的新京险也损失降到最小。
实际上,报快在现实社会中,就“人脸识别”所引发的潜在风险而言,少数不法分子“魔高一丈”所带来的风险,远远不如人脸识别的滥用。
作为一种具有唯一性的生物识别信息,人脸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却又裸露在众多的公共摄像头下,极易获得。一旦拥有了“人脸大数据”,不法分子甚至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就能完成其不法行为。
也因此,早在2019年的全球金融科技峰会上,时任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就曾公开警示说,“人脸支付的时候,一刷脸钱就没了,更可怕。银行卡可能还揣在兜里,脸是平常露在外面,识别出来非常容易,现在有的技术在三公里之外就能识别你的人脸”。
要解决“小儿持金过闹市”这类古老风险,最好的办法似乎仍然是尽量少给孩子钱。
既然“人脸识别”是一项仍在持续演进中的技术,那就需要正视其“不成熟”的另一面。如果没有把握高度掌控其使用安全性,在应用中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在“安全”与“便捷”的取舍中,更多倾向于前者。
所以,相关部门才会在涉及收集使用人脸等个人敏感信息时,要求落实“最小必要”原则。这不只是“人脸识别”所应牢牢守住的法治底线,也是各种个人信息收集均应守住的底线。在此原则之下,我们每个个体同样应对人脸等个人敏感信息的使用,保持足够的警惕,共守一份安全。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责任编辑:热点)
- 金融发力!多家银行密集向房企开出千亿规模授信额度
- 巩固经济回升基础需加力:降息将带来积极影响,楼市回暖动能在积聚
- “牙茅”还是逃不过集采
- 科技部:建立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新模式
- 盛大金禧“董事长刚说完不跑路就失联”,有受害人再次被骗
- 谢娜写新书推荐语,被林青霞点赞:她是天才主持人
- 期市多数收跌:沪镍跌超4%,沪锡、沪铝、玻璃跌超3% 棉花苹果逆势涨逾4%
- 北向资金净买入10.87亿元 宁德时代净买入7.25亿元
- 截至二季度末中国保险业投资沪深300成份股约7900亿元
- 因贷款“三查”严重失职等 科尔沁右翼前旗农信社被罚60万元
- 鉴智机器人完成亿元级别A轮融资第二次交割
- 17家知名房企联名请求!后续来了
- 永辉超市一颗白菜卖90元?商家回应
- 今年前7个月黑龙江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