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西方媒体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报道“不合格”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时报在线7月26日文章,不合格原题:有关中国科技的港媒国科新闻需要更多平衡和细微差别
你上一次在国际媒体上读到关于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的新闻报道,不是西方极度负面、悲观或非常可怕的媒体,是对中什么时候?在任何关注涉华报道的客观观察人士看来,近年来有缺陷和有争议的技企报道都在激增。随着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报道政治较量和科技竞争日益加剧,围绕中国的不合格讨论也在变得越来越负面。尤其令人担心的港媒国科是,我们正在目睹媒体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西方一连串偏颇和不合格的报道,这削弱了全球对科技治理的媒体信心,进而加剧科技脱钩和恶性对抗。对中
过去几年,技企国际媒体刊发许多关于中国科技公司在新监管环境下走向何方的报道报道和分析。遗憾的不合格是,一些未经证实和不合逻辑的猜测在金融市场上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和波动。尽管此类报道迅速遭到基于事实的反驳,但对有关公司的声誉、投资者信心和股价造成了长期损害。
在有辨别力的读者看来,这些不可靠的“新闻”故事通常带有“暴露内情”的特点:往往配以耸人、误导性和过于简单化的标题;以不确定和模棱两可的说法为中心,使用大量“怀疑”“所谓”“据称”和“可能”等措辞;通常由许多(有时是独家的)匿名信源提供,尤其是不具名的西方政府和情报官员被给予极高的信任度;这些文章大多关注中国的“监管”和“控制”问题,以及对中国内政的猜测,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
如果得不到控制和解决,这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不合格叙述就有可能进一步把水搅浑,并影响西方学者、专业人士和决策者的判断力。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世界大部分地区,国际记者前往中国对企业开展一手报道仍面临困难。于是,许多人求助于二手材料、传统认知甚至大众观点。
随着大国竞争加剧以及许多国家的媒体行业日益两极分化,这种不健康的倾向正驱使一些记者和媒体在现有读者中顺从甚至渲染一些成见和偏见。他们呈现的中国科技、商业等图景正变得日益肤浅和单调。从长远来看,散布恐惧、引诱点击和哗众取宠不仅损害西方媒体自身的底线,还可能引发更多误解、偏见和仇恨。(作者陈定定,王会聪译)
(责任编辑:热点)
- 凛冬将近英国的许多家庭却用不起暖气
- 如何看待越南出口超深圳?东南亚繁荣与中国优势互补
- 以太坊创始人自称不再是亿万富翁:对世界贡献了负面价值
- 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是否还需要继续研发内燃机?
- 开播11年,《甄嬛传》仍是年轻人的“电子榨菜”
- 无中生有,偷梁换柱!这家公司连续5年财务造假,虚增利润119亿元,4家中介机构也相继被罚
- 当陆彬在市场底部发新基金的时候 “现在去寻找翻倍机会”
- 官宣!OPPO与刘丹合作 为Reno8系列预热 你期待吗
- 成都拟出台算力产业专项政策,推进算力赋能应用
- 炒鞋之后,年轻人又遭遇“数字藏品”暗雷?
- 网易CEO丁磊谈游戏出海:希望未来海外市场占比达到50%
- 播放量超前两季但招商遇冷 《乘风破浪3》与王心凌能带给芒果超媒什么
- 专访|法国驻华大使罗梁:欧洲各国“抢气”的说法有点过时了
- 福建安溪:非必要禁止去涉诈8国和滇桂边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