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的巨头,只剩小米还没交卷

  发布时间:2025-07-07 23:57:14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但结合其他几家跨界巨头造车的进度来看,小米汽车不仅入局较晚,面世的时间也最迟,届时市场上还能不能容下一个新玩家,恐怕连雷军自己也说不准。来源:螺 。

"

按照雷军的跨界规划,小米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造车但结合其他几家跨界巨头造车的米还没交进度来看,小米汽车不仅入局较晚,跨界面世的造车时间也最迟,届时市场上还能不能容下一个新玩家,米还没交恐怕连雷军自己也说不准。跨界

来源:螺旋实验室

作者丨牧歌

编辑丨坚果

封面来源丨Unsplash

"

伴随着集度首款量产车型限定版正式发布,造车百度造车,米还没交终于也向市场交出了答卷。跨界

在此之前,造车华为与小康股份共同打造的米还没交问界车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曾一度被认为可能会难产的跨界恒驰汽车,也在逆境中艰难的造车完成了恒驰5的上市和交付,加上这次百度的米还没交新车也正式面世,跨界造车的巨头已经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造车答案。

如今,还没有交卷的“跨界玩家”只剩下了小米。

去年3月30日,小米正式官宣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雷军更是放言称“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积累的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将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但结合其他几家跨界巨头造车的进度来看,小米汽车不仅入局较晚,面世的时间也最迟,届时市场上还能不能容下一个新玩家,恐怕连雷军自己也说不准。

1

跨界造车纷纷交卷

整个10月,对于新造车市场来说并不平静,除了特斯拉的降价之外,更多跨界而来的新势力的涌入,又为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未来注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百度造车“千呼万唤始出来”,10月27日晚,集度首款量产车ROBO-01探月限定版正式发布,售价39.98万元,限量2000辆发售。

抛开发布会现场各种高科技功能的演示,百度这款新车最大的噱头还在于全方位的免费服务,比如免费充电站、免费并包安装的家充桩、终身免费的高阶智能驾驶包,终身免费道路救援、终身免费车联网流量等。

有媒体甚至评价道:除了停车费,买完集度的新车便再无用车成本。

除了百度之外,还有一家“造车新新势力”也在10月完成了首款新车的亮相,那就是由原小牛电动车创始人李一男打造的“自游家”汽车品牌。

10月8日,自游家推出首款SUV车型—“自游家NV”,定位为豪华中大型城市探索 SUV, 新车拥有增程、纯电双版本,其中增程版售价 28.88 万元,纯电标准续航版售价 27.88 万元,长续航版售价 31.88 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和自游家的造车进度都相当之快,百度从宣布造车到首款量产车发布,仅用了605天。而自游家则更夸张,去年12月15日才召开品牌发布会,今年10月初便发布首款新车,10个月的时间便造出了一台新车。

而其他的跨界造车巨头也在10月份加快了抢占市场的步伐,此前并不被很多人看好的恒驰汽车,在母公司恒大财务状况堪忧的情况下,依旧于今年7月推出了首款量产车型恒驰5,10月底,恒驰5也迎来了正式交付的时刻。

华为则是如今众多跨界造车的玩家中,境遇最为不错的一家,与小康股份合作的问界系列车型持续稳扎稳打,问界M5和问界M7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市场反馈。

而和北汽蓝谷合作的极狐以及与宁德时代、长安共同打造的阿维塔,虽然在市场声量上不如问界,但也都进入了量产交付的阶段,阿维塔11还预计将在年内进驻华为旗舰店。

2

小米造车进度如何

相比较其他跨界巨头,小米造车的进度不算快,但也都还在按部就班,在官方口径里,雷军对于小米造车的细节回应的并不多,更多还是基于远景规划和市场定位的判断。

雷军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我们(小米汽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台。”

而在5月的那场“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的演讲中,雷军则透露:“目前小米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首期投入33亿研发费用,目标2024年进入第一阵营。”

自动驾驶也被视作小米在造车领域投入最大和最有决心的板块,雷军也坚持要做到“自动驾驶100%自研”,这似乎也符合之前小米手机系统开道、硬件堆料的产品打磨方式。

而有一些小道消息则爆料称,目前小米的工程样车已经完成,目前正处于软件集成阶段。

和其他跨界造车的巨头最大的不同是,小米正在试图进入造车的全产业链,甚至包括自建工厂,仅在今年,小米就先后投资了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芯片设计公司慷智集成、锂离子电池材料商法恩莱特等。

目前来看,小米通过投资和并购,已经完成了三电系统、视觉传感器、激光雷达、芯片、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车载智能产品、智能座舱等造车核心领域的布局。

关于小米汽车工厂,目前仅能确定的是小米造车将继续落户北京,而据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

结合之前雷军“押上所有战绩和声誉”的发言,小米在造车领域的全面投入,也足以印证其“全力以赴”的决心。

而从过往小米官方和雷军的多次表态来看,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并量产,已经确定要等到2024年的上半年,这也意味着,届时小米的新车不仅要面对与蔚小理等第一批造车新势力的竞争,还要与华为、百度等第二批跨界对手展开对决。

不过仍有潜在机会的是,届时第一批尝鲜的新能源车主可能会进入换车周期,这批对电动车已经有认知的老车主可能会成为小米的潜在客户。

3

定价或将决定生死

知名财经媒体晚点LatePost曾在9月份爆料,小米的第一款车已确定将是一款轿车,售价上限将为30万元,将搭载由禾赛科技提供的激光雷达。

如果按照车型和售价粗略估算,那小米首款新车的竞争对手将会是比亚迪汉、蔚来ET5、极氪001等豪华轿跑车型。

虽然上述车型在市场销量上都表现不俗,但对于小米这样的造车新军来说,能否成为明星车型撑起小米汽车的基本面,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按照雷军的推断,小米汽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行业前五,每年出货超过1000万辆汽车。但这样宏大的目标,如果全部依靠中高端车型显然很难达成。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达到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的车企仅有丰田一家,而撑起丰田庞大销量的,则是卡罗拉、荣放、凯美瑞等中低端车型,其中仅卡罗拉一款车,去年在全球就卖出了115.5万辆。

特斯拉未来也将采取类似的市场策略,马斯克在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透露,特斯拉下一代汽车平台的成本将是第二代平台(Model 3和Y)的一半,其产量可能会高于公司目前所有产品的总和。

市场预估,如果真的能够将成本缩减一半,下一代特斯拉车型的价格有可能会下探到15万元左右。

而小米作为电动车市场的后来者,首款车的定价就要攀升至30万元,可能注定要牺牲一部分的市场销量。

根据去年雷军在微博发起的小米汽车价格投票结果显示,在1.7万投票者中,有近7成人希望小米第一款车不超过15万元,这也符合之前小米售价走极致性价比的路线,会更受米粉群体青睐。而投票给30万元以上定价的人群,还没有占到参与投票总人数的1成。

螺旋实验室认为,小米首款车选择定位中高端车型,也有可能是不想重蹈手机路线的覆辙,多年以来,小米手机虽然靠性价比确定了市场地位,但在冲击高端化的路线却并不顺利。

小米汽车没有选择先从低端车型走量,可能也是担心会影响汽车品牌形象,后期如果再推出高端车型会难以赢得市场青睐。

不过以上种种的定价分析,也都是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推测,在小米造车这个盲盒没有正式开启之前,外界都很难给出确定性的答案。不过有一定能够肯定的是,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定价都一定是小米汽车能否站稳脚跟的重要变量。

  • Tag:

相关文章

  • 11月LPR报价维持不变 机构:5年期报价有望继续调降

    2022年11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均维持不变。11月LPR出炉,1年期与5年期品种利率均与上月持平。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
    2025-07-07
  • 纳斯达克副主席麦柯奕:继续欢迎中国企业来美上市

    作者:陈霞昌罗伯特·麦柯奕 受访者/供图“长期以来,美国资本市场都是调动和配置资本的中心。中国则是美国资本市场新上市公司的巨大来源。我们希望中国公司继续保持与纳斯达克之间的紧密联系。”证券时报记者 陈
    2025-07-07
  • 交强险成生财之道?国务院督查组暗访调查!人保财险、大地财险要求搭售意外险

    编 辑丨梁小婵日前,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九督查组实地走访了河南省郑州市、焦作市等地多家保险机构,发现不少地方以摩托车为代表的高赔付车型存在交强险投保难的现象。督查组调查发现,一些保险公司
    2025-07-07
  • 能源危机蔓延 德国啤酒行业承压

    乌尔里希·比内是德国一家老牌啤酒酿造企业的公关主管。眼下,慕尼黑啤酒节回归在即,原本应该憧憬业绩大涨的乌尔里希却愁容满面,他坦言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盖深层的危机。德国啤酒企业公关主管 乌尔里希·比内:天
    2025-07-07
  • 陈冬成为首位在轨时长超200天的中国航天员

    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成功出舱。目前,两名出舱航天员已完成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小机械臂的支持下,进行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等作业,并开展舱外
    2025-07-07
  • 【银行半年报】中信银行:中信金控设立带来新机遇

    转自:保险报网本报记者 冯娜娜8月26日,召开业绩发布会。会上,中信银行管理层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并就分析师与媒体关心的上半年经营情况、资产质量、信贷投放、中信金控设立影响以及下一阶段工作
    2025-07-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