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去国际排名”,媒体评:高校随“洋榜”起舞可止矣
原标题 南京大学“去国际排名”,南京高校随“洋榜”起舞可止矣|新京报快评
对一所大学而言,大学过度迷恋各类国际榜单是去国舍本逐末,踏踏实实提升办学实力才是际排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校门。名媒图/IC photo文 | 亓拾遗
近日,体评南京大学“去国际排名”的高校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随洋南大校方在一份文件中表示,榜起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南京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去国南京大学最早引入SCI的际排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次数等,并将其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名媒作为国内首个引入“洋指标”的体评“吃螃蟹者”,如今,该校主动“去国际排名”,也有着相当的指向性意义。
毋庸置疑,大学的国际排名当然有其好处。通过优质的榜单与国际一流高校作比较,本就可以起到督促办学水平提升的作用。且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教学和科研向“国际化”靠拢也是办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其中,各类优质的榜单就是可供参考的样本,这本无可厚非。
然而,近年来,五花八门的榜单层出不穷,其参考标准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有的看重的是一些国际奖项获得者的教师数量,有的看重的是学校在各类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综合来看,这些榜单的参考标准并不能相对全面地涵盖一所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极易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
复杂的、偏向性不同的参考标准下,其出具的结论并非一定就是权威的,也未必就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真实水准。因此,衡量一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是否强劲,学术氛围是否浓厚,是否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其在各项榜单上的国际排名只是一个参考值,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简言之,排名提升并不等于办学实力的提升。过度迷恋各类国际“洋榜单”,反而有舍本逐末之嫌。对一所大学而言,办学实力的提升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国内部分大学过度注重国际榜单排名的负面作用已经在逐渐显现。为了追逐国际排名,一些学校的考核指标和资源都会倾向于那些国际榜单所看重的指标,进而形成一种功利性的办学氛围。
在这样功利性的氛围下,承担相应任务的教师其实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去研究某一个领域,反而为了一个个短期“项目”和一篇篇论文的发表疲于奔命。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符合大学的办学初衷。
事实上,不只是南京大学拒绝国际排名,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曾在一场专家座谈会上深入探讨了“洋指标”的利弊,并明确提出从2022年起,不再向任何世界大学排行榜公司提供数据。2021年,兰州大学也主动退出了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
多所国内高校“去国际排名”的行为,曾引发一些人的担忧。但要明晰的是,这并非要与国外优秀的高校“脱钩”,而是在去粗取精,抛开一些不必要的考核指标,让大学“专心致志搞业务”,加强诸如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核心能力的建设,心无旁骛地修炼“内功”。
当前,随着国际科技竞争角逐的日渐激烈,尤其需要国内高校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营造扎扎实实的学术氛围。科技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要求高校树立长期目标,踏踏实实地搞好教学和科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好自身的核心能力,逐步提升办学水准。
说到底,要想建成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只靠榜单显然并不现实,“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的做法也早已过时。各类国际排行榜只是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事物,而非大学之根本。如果过度看重所谓的排行榜,甚至将其当作唯一指标,无疑是陷入了一种迷思,不利于高校发展。
撰稿 / 亓拾遗(媒体人)
(责任编辑:百科)
- 持续向前 湖南国企改革稳中向好
- 河南:6月底前实现“场所码”全覆盖
- 商务部:美取消对华加征关税有利于美国、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
- 国债期货窄幅震荡 十年期主力合约涨0.08%
- 乌克兰全境进入停电状态 首都基辅暂停供水
- 只差官宣?长城汽车或收购福建新龙马龙岩工厂,已启动生产、研发岗位招聘
- 收评:三大指数午后拉升翻红创指涨0.5% 光伏、风电等赛道股掀涨停潮
- 安徽阜阳: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
- “奶茅”伊利市值失守:代言人本泽马退赛,世界杯营销落空
- 洛阳银行迎股权变更:地方国资接盘民企所持3.38亿股
- 快讯:教育板块继续活跃 中公教育涨停
- 四川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15例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四份重磅文件,指导精准防控
- 青海西宁:疫情防控“不停歇” 有序恢复“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