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创新药“出海”接连受挫、疫苗研发热度降温,医药企业们要如何过冬? 正文
时间:2025-07-06 03:21:39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焦点
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医药投资行情陡转直下。二级市场上,无论是美股NASDAQ、港股18A亦或是科创板,走势惨淡。一级市场方面,国内医药投资无论是成交金额还是项目数量均呈现迅速缩水态势。时至今日
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出海国内医药投资行情陡转直下。创新挫疫二级市场上,药接药企业们无论是连受美股NASDAQ、港股18A亦或是苗研科创板,走势惨淡。发热一级市场方面,度降冬国内医药投资无论是温医成交金额还是项目数量均呈现迅速缩水态势。时至今日,何过医药行业被认为已是出海身处在寒冬,由此,创新挫疫“如何过冬”成为话题。药接药企业们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连受国内创新药行业快速发展。苗研其中,发热单抗、ADC和细胞治疗等新技术迅速填补了空白。但在投入极大热情催化发展之后,创新药靶点同质化、单抗扎堆内卷已经不是秘密。并且,医保控费持续推进,药物的商业回报预期持续降低。因此,医药行业迫切开启了一轮新探索。在这其中,创新药出海成为趋势。
2021年8月,与西雅图基因(Seagen)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以开发和商业化维迪西妥单抗,公司收获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超百分之十几的梯度销售提成。这项海外授权(License out)也创造了当时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的新纪录,也成为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出海记录。
不过,随着信达生物、万春医药和接连“出海”美国受挫,国产创新药的“出海”前景似乎也不如此前了。
在2022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上,荣昌生物总裁傅道田博士、首席医学官何如意提出,以荣昌生物为例,授权引进(License-in)买得好,只能说明有眼光、资金实力雄厚且团队执行力强;但只有海外授权(license-out)卖得好,才能说明底层创新能力得到了他人认可。何如意认为,创新药出海、国际化路径不仅是对创新能力的验证,也是拥抱国际市场创造价值的必经之路。他表示,创新会在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迎来下一个高光时刻,但在那之前,企业须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国际化之路。
除了创新药,医药行业的其他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而与创新药的“惨淡”相比,医疗器械和疫苗行业被认为相对“高光”。
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一方面,疫情持续之下,医疗器械的全球供应链发生重构,部分企业借此机遇进入到了海外大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之中,凸显了医疗器械公司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国产代替政策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旧秩序正在逐渐被打破。
但是,医疗器械行业迎来的重构时代,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往,头部医疗器械公司发展的思路是集约到更大的生产中心,通过生产中心集中,降低单品成本,获得更大的边际效应;但在时局变幻之下,曾经的发展思路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实际,企业不得不考虑分散投资,这也使得行业内公司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飞利浦集团大众化区影像引导治疗业务群总经理刘炜烨在2022 CHC·医疗健康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与并购CEO峰会上提出,在此环境下,医疗器械行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整合,其中包括信息整合、术式整合、政策整合和技术整合。刘炜烨提出,行业之内,上下游的利益和立场并不相同,如果各方都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市场难以良性发展;并且,企业发展要更多的从临床价值出发,企业间应共同合作寻求临床手术价值最大化,避免“虐多”。
而对于疫苗行业而言,其近年发展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更大。国内疫苗公司之中,科兴生物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了高达110亿美元的营收,创造了疫苗公司的“业绩神话”。除了业绩方面的突破,更有一系列公司持续推进新型疫苗研发。例如,在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其mRNA新冠疫苗已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阶段;9月1日晚,表示,该公司与复旦大学、上海蓝鹊共同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获批临床。
不过,国内目前对于新冠疫苗的研发态度已经出现分化。7月,A股上市公司表示,二季度以来,国内外新冠疫苗接种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较快,公司新冠疫苗销量快速下滑,基于此,公司拟对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及截至今年3月末的新冠疫苗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4.14亿元。
而对于新冠疫苗的后续发展,创始人兼总经理孔维在2022 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提出,后新冠疫情时代对于疫苗有更高的要求,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对新冠病毒存在广谱保护性,这是对疫情防控最有价值的,也是新冠疫苗的发展方向。瑞科生物创始人刘勇表示,疫苗行业是公益性与战略性的,无论是系统免疫还是灭活免疫,未来新冠疫苗的方向一定是要实现防感染,要达到这个目标新冠疫苗还有很广阔的纬度上升空间。
当前,医疗服务领域的发展也备受关注。而对于医疗服务,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认为,医疗大基建会成为医药行业三到五年发展的催化剂。
陈竹提出,分级诊疗从2014年、2015年提出至今一直未落地,到2021年,三级医院诊疗量还是超65%;这一次新冠疫情暴露出来公立医疗体系基建不足,2021年之前,国家一直限制三甲医院扩大,新冠疫情后三甲医院扩建开始打开,三甲医院在过去几年积淀的床位不足、院区不足等问题,未来几年会结合大基建窗口快速扩张;其中,影像、检验科、PCR实验室、手术室是医疗大基建方向,基础的消杀类也会在迎来政府大量定单,相关行业有望迎来发展。
美前财长:轮不到我们对中国指指点点,若以“摧毁中国”为目标将非常危险2025-07-06 02:49
花旗:预计未来6个月铜价将进一步下跌15-20%2025-07-06 02:40
经济日报:有效治理社保“挂靠代缴”2025-07-06 02:29
TCL中环三季报业绩预喜,多重优势拉动企业高增长2025-07-06 02:16
瑞幸的天花板可能没那么高2025-07-06 02:13
黑龙江昨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例2025-07-06 01:43
世乒赛三连胜 国乒男团3比0战胜斯洛文尼亚队2025-07-06 01:35
马斯克就结束俄乌冲突提4项建议,引泽连斯基不满2025-07-06 01:04
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2025-07-06 00:59
辽宁10月1日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025-07-06 00:39
扎波罗热核电站又发生十多次爆炸,俄乌互相指责2025-07-06 02:54
小摩高喊“卖出”特斯拉! 但高盛等大行不认同2025-07-06 02:53
美国国家档案馆:特朗普的部分总统记录仍下落不明2025-07-06 02:50
招银国际:重申兖煤澳大利亚买入评级 目标价53港元2025-07-06 02:12
斯诺克英锦赛:丁俊辉获亚军2025-07-06 01:35
“29.9元充值100元话费”?营销推广不能突破法律底线2025-07-06 01:31
【育儿问答】1岁孩子在家乱翻东西是缺什么营养吗?2025-07-06 01:29
新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5年来贷款规模逐年上涨2025-07-06 01:28
亚洲航空燃油对柴油的差价创7个月来最低 炼油厂可能考虑调整产量2025-07-06 01:06
开盘:美元与美债收益率走低 美股周二高开2025-07-06 00:57